大红袍大红袍百科大红袍文化

饮水思源 大红袍

摘要:最近有幸接触武夷岩茶,网上、店家建议的入门品种均为:肉桂、水仙、大红袍。“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是一种常见的看法,初学之下,尚未广泛接触岩茶品种,恐怕还无资格去品评。真是若此,也因是肉桂、水仙品种特征明显,比较容易辨别和掌握吧。此外,肉

最近有幸接触武夷岩茶,网上、店家建议的入门品种均为:肉桂、水仙、大红袍。“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是一种常见的看法,初学之下,尚未广泛接触岩茶品种,恐怕还无资格去品评。真是若此,也因是肉桂、水仙品种特征明显,比较容易辨别和掌握吧。此外,肉桂、水仙已然占据岩茶的大半江山,客观上也是应该知道一二的。关于“大红袍”,倒是可以肯定:名不过“大红袍”,不品“大红袍”,枉学武夷岩茶了……

且慢,听着传说故事,糊涂地喝“大红袍”,对于我等初学者,很难喝出它的好。

今日起早,一泡肉桂下肚,吃点茶点,再一泡水仙下肚;过会,再一泡大红袍。单从香、醇上着手,确实肉桂和水仙特征明显,大红袍之好,该是胜在一种冲和之美,中庸之美,“和”字以概。莫笑,浅见:)从心理上讲,喝“大红袍”起初还是有些不舒服的,因为是拼配的,盖子一起,什么颜色的都有,深红色,青红色的,褐色的……心理当知道,这是“商品”大红袍。

前一段时间听一位师傅讲“大红袍”分为三种:母本大红袍,纯种大红袍,商品大红袍。我想最好的该是母树大红袍吧,拍卖都20克十几万了……咱没这个缘,能喝上纯种的已经是幸福了。正巧那里有陈德华老先生的“纯种大红袍”,拿了10克回去喝。前5克喝的时候,还有一位朋友在,开汤一闻,兰花香特别明显,第一泡喝下去,他摇头说这不是“大红袍”,笔者自己也品之,有一点点涩,加上此茶轻焙火,兰花香特别显,厚度略有不足,我想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泡好吧;后5克,我稍后自己一个人又泡了一次,这次好了很多,不过要说是极品,心里始终是不太服气的(此茶市价5000元/市斤)……

可这明明是陈老的纯种大红袍啊(出处标明为“爱德华”实验茶场,后查之,名不虚传)……有点糊涂了……

近日又看了点相关信息,在北斗一号品种的介绍中,清晰可见这样一段文字:“在蒋叔南《游记第一集》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说天心、天游三岩皆有。而有九龙窠刻石命名变‘大红袍’,是1927年所刻,系寺僧怕游人乱采真本而于较难攀登之半崖岩壁上为之。据林馥泉调查证实,该树(原三丛,现四丛)实为名枞‘奇丹’,决非大红袍。而真本(大红袍)究在何处,众说纷纭;一说在北斗峰(系四十年代初,当时中央茶叶研究年于北斗峰采集而得,因有‘正’‘副’本之别,故命名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代之);二说在火焰峰(系陈书省老茶师从内在品质角度上肯定的);三说九龙窠(现石刻之处),而天游之说早已消失。为弄清大红袍名枞产地,五十年初笔者随叶鸣高、陈书省专门调查武夷名枞,看到三处大红袍茶树并采集过标本,可惜文革中遗失),感到三地茶树特征不同。六十年代初又至各处,

北斗、火焰之树已衰败,近于死亡。被野草淹没,仅勉强各剪数穗扦插,(各活一株,九龙窠的活一株)将四株三样之苗植于一穴,随树龄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征渐趋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地,由于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异,在上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共性,故又以此为母树剪株进行无性繁殖,所得苗木移栽于‘九龙’小气候之茶地。后又分植于天游茶科所,每年采摘鲜叶单独初制,并与现在‘奇丹’作品质对照,近十年来均具品质优势而高于‘奇丹’。”此文系姚月明老师傅最新论文集中的文字,当有一定的权威性。看来:当年的“大红袍”究竟是怎么样的品质,是可以从“北斗”这个品种上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的,而且武夷奇苑茶业的网站上明确写着“北斗”品种有一度是称为“大红袍”的;第二,真正的“大红袍”种概念比较模糊,究竟是九龙巢上的那六株摘下的算(有说此六株原是三株,后又补上三株),还是上文里称的品质特征恢复共性的品种,还是已然消失在历史之中了呢……

这样就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过“大红袍”的“北斗”现在不再这么叫了?难道是因为品质上的问题?回想前面所喝的“纯种大红袍”,确实兰花香显,但其他特征就略有单薄了。(注意这是陈老的茶,不是姚老的“北斗”),至于“北斗”的品质,笔者尚未亲试,不可妄言。关于两位对“大红袍”研究开发卓有贡献的老先生之茶的联系:有一说陈老的茶乃是取九龙巢六棵中品质最优之第二棵树,剪取强壮的枝干,扦插栽培而成,但此说可信度比较低;另有一说似可信度较高:1985年陈老任武夷山茶科所所长,向老校友要得5枝当年移栽的“大红袍”穗条并扦插成功,而此移栽的“大红袍”,乃是1962年该校友“奉上级”之命从九龙巢母树上剪下移栽的,相关文字笔者认为对“大红袍”研究至关重要,原文引来:“那时,他刚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初次在九龙窠见到大红袍母树时,他还没有多少想法。然而,没多久后的一天,省茶科所来了一位熟悉的校友,说是奉上级之命,要剪一点大红袍母树的穗条作科研之用。陈德华陪同他去时,出于好奇心,也想弄两穗到自己种种。令他想不到的是,居然被这位校友严辞拒绝了。说没有上级的指示,任何人都不能动一片叶!”究竟剪的是哪一棵树上的枝条,恐怕与现在陈老的“纯种大红袍”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了。前不久喝到茶的则源于陈老的儿子陈启任法人,新近创办的企业,此“纯种大红袍”应该和上面提到了1985年扦插成功的“大红袍”同是一源;姚老的茶则可见上述文字。但本人一来无农作知识,二来信息来源未必完全可靠,只是个人猜想罢了。更何况自己连“北斗”都没喝过,无资格去品评。来日当取些“北斗”一起品评之:)

那么现在的“大红袍”又是怎么一种概念呢?回到身边的茶……是拼配的,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的茶!至于拼配的成分,又可以参考《大红袍的拼配原理》一文。好吧,我想还是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撇开母本,纯种,商品的概念,换之以“历史”,“九龙巢”,“品质”的概念……首先,所谓“真正的大红袍”已然难以追寻,但如果要追寻其蛛丝马迹,不妨选择姚老的“北斗”(我自己叫“历史”大红袍);如果要尝尝九龙巢上那所谓的“母本大红袍”的味道,或许可以从陈老的茶里寻得一些滋味(我自己叫“九龙巢”大红袍;从品质的稳定上而言则可以选择现在的商品大红袍,虽然其不是“真正”的,或者某某皇帝喝的那个,但从品质上而言可能还超过彼大红袍,从而以质取胜。这里的“大红袍”已然不是树种了,而是一种“品牌”和“皇冠”,或许有人会这么说:“我这个茶是武夷岩茶中各个指标品评出来的最好的,所以叫‘大红袍’。”(给个好听些的名字叫“品质”大红袍:))……

毕竟,以上三点不是虚幻的和云里雾里的,虽然有点难度但也是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可以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喝着手里的,品质稳定的,价格相对不高的——“品质”大红袍,也给自己留有些须遐想的余地:我还可以有机会品到当年某某皇帝喝过的“历史”大红袍之余韵,也有机会品到当年20克拍出多少万的“九龙巢”大红袍之余韵,岂不是既可在平日里保证品质,有缘时又可以追求到“历史”的余韵或者“拍卖”的名气:)……此刻,我知道,这些脑海中的意象是一种期望,而不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了。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武夷岩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
武夷岩茶大红袍百科
大红袍百科
为什么宋代斗茶是从福建风靡全国? 继唐以后,宋代饮茶之风更加普及,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爱喝茶,可谓全民嗜茶。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宋朝人的生活十
大红袍
三坑两涧肉桂
核心正岩肉桂
水仙茶
武夷名枞
品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