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大红袍百科武夷岩茶

晋商与下梅村,武夷岩茶《寻根》

摘要:不久前,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央视热播,剧中多次提到晋商乔致庸等冒着危险亲临江南和武夷山贩茶的经过,再现了重新疏通茶路后,江南各省的茶叶纷纷通过水路、陆路 被运往晋中、蒙古、恰克图等各处的历史。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使武夷山下的一个古村落走入

 不久前,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央视热播,剧中多次提到晋商乔致庸等冒着危险亲临江南和武夷山贩茶的经过,再现了重新疏通茶路后,江南各省的茶叶纷纷通过水路、陆路 被运往晋中、蒙古、恰克图等各处的历史。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使武夷山下的一个古村落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年与晋商结为茶贸易伙伴的下梅村。

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境外的游客,纷纷到下梅村游览和参观武夷山清代茶市。南平市政府为了借助《乔》剧热播效应,做大做强武夷山大红袍茶叶品牌,经武夷山人民政府批准,在下梅村竖起了“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的纪念碑。

晋商常氏武夷山贩茶的第一站下梅

在武夷山,下梅村邹氏是与晋商携手走过万里茶路的真诚伙伴。《乔》剧中重笔描写乔致庸至武夷山贩茶,但没有具体提到他与武夷山哪些茶商做岩茶贸易。据晋中榆次《常氏庄园儒商文化书系·榆次车辋常氏家族》记载,在武夷山做岩茶贸易的晋商较多,但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村的常氏。常氏武夷山贩茶的第一站是下梅村。

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此时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运转销,乾隆年间,下梅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晋商与下梅邹氏经营茶叶生意受阻。五口通商后,晋商在武夷山收购岩茶业务由下梅、潮州、广州三帮联合采办,转运于福州、汕头、澳门及南洋各岛。常氏与商团盟友开拓了中俄贸易的漫漫长路,成为在中俄边界贸易城恰克图的一支劲旅。车辋常氏是山西商号中的佼佼者,具有150多年的商号史。特别是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创造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家族商业史上的辉煌。

常氏经营的主要商品茶叶,都是从闽北武夷山采购所得的。据《榆次车辋常氏家族》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限制俄商赴京贸易,中俄贸易统归恰克图一处,一时恰克图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车辋常氏审时度势,为保证茶叶质量,一反过去由货主送货上门的做法,携带雄厚资金,在武夷山购买茶山,组织茶叶生产,同时在崇安县(武夷山市原称)的下梅村设茶庄,精选当地茶叶,在下梅村的芦下巷设“景隆号”茶庄, 罗厝坊设茶焙坊、茶库,雇请当地茶工,还将散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等。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购并精制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汇运至崇安县城,验押之后,雇用当地工匠达千余人,用车马运至江西河口(现在的沿山县)。由船帮改为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而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仑、恰克图。

“万里茶路”全长达5150公里,随着茶叶生意向境外扩张,茶路不断延长,武夷山下梅邹氏借福州、广州口岸开放之机,租用洋船,将武夷茶贩运到东南亚各地,有的还销往欧洲,其南下贩茶的路程也有1000多公里。

晋商常氏在下梅茶市采购茶叶,也给下梅的茶叶经营者带来了商机和贸易信息。除邹氏外,下梅还有孙氏等随晋商奔赴西部经营茶叶。新茶尚未上市,邹氏就利用现银,趸足茶叶运往山西,在货缺时抛售,大赚一把。邹氏在与山西人交易中,学到了晋商的经商之道,由单一的茶叶交易到贩运各类货物,生意日充,交易多元化,资产遂增。邹氏投入重金购骆驼,用驼队运货到恰克图交换皮货、药材,换洋铁(日用铁具)、洋油(煤油)、洋火(火柴)等。如今,下梅邹氏还留有从恰克图带回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箱,及邹氏茶庄“景隆号”、“集春号”、验押茶货的“素兰号”木印模等,这些都是下梅邹氏当年与晋商进行武夷岩茶贸易时使用的实物遗存。

梅溪是下梅唯一沟通外埠的水路,承担着东西南北货物进出的运力。下梅邹氏为了便于竹筏装卸货物,在下梅村流域的梅溪段选址修建了孙厝碓下河埠、祖师桥当溪口河埠、芦下巷口河埠以及鱼头坝上的新街巷口河埠。四大河埠终日繁忙,吞吐着下梅茶市来往的货物。初来乍到的晋商常氏,看到邹氏在茶叶交易中,更注重忠诚信用,遂与其“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邹氏腾出“景隆号”的仓库和厢房,给常氏储存趸下的茶叶,还为他们远道而来的十余峰骆驼,搭建喂料棚。晋商对外发货时,满载茶叶的竹筏就从芦下巷口河埠下水,进入梅溪水路。

据邹氏27世孙邹声喜生前回忆:晋商常氏到下梅时,还将携带的《常氏家乘》中记载的道德操守条规,组织伙计们挑灯夜读,其条规如下:

至于寄迹廛市,更有可法者。栉风沐雨,以炼精神;握算持筹,以广智略。其深藏若虚者,有良贾风;其亿及屡中者,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仗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

“景隆号”茶庄庄主邹家秀(邹氏26世孙),觉得常氏所念条规颇有树正气、振精神、律行为的作用,也令其子邹声喜传抄此条规,旨在效仿常氏教育后人,培植商德。

艰难创业走戈壁

太平天国战争对武夷山茶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据武夷山《孙氏家谱》载:“同治季年(1874年),发寇(注:指太平军)荡平之后,凡城乡市镇生产萧条,我武夷茶市久已一落千丈,公见外商裹足不前,厂户所产未克畅销,知可为所欲为也。与堂弟永龄反复熟商,意见略同。于是各开茶号,集资采办,贱价收买。不数年获利颇巨,财产遂雄视一乡。”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得知,太平天国战争确实给武夷山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当地茶农和茶商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经过晋商与武夷山茶商十余年的重整,武夷茶贸易的经济才复苏过来。

常家在恰克图扎庄,主营的武夷山茶,用数百峰骆驼运输,往来于戈壁沙漠。下梅邹氏也想到俄罗斯去闯荡。于是请教常氏一些南茶北上的行旅经验。两家一道穿越戈壁沙漠。

邹氏还从晋商履险如夷的镇静中,学会了培养忠勇的保镖,现在下梅邹氏仍保留着当年雇请保镖训练用过的石锁。邹氏经过数次西行北上的考验,锻炼出一伙能独立前往恰克图贸易的精明商人。

下梅村,一张通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2005年9月16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全国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并于11月12日在江西赣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市的下梅村名列其中,下梅村取得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武夷山市区6公里,村落面积2.2平方公里,2500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与民谣、山歌、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

武夷山于2005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并获得成功。现在,下梅村清代茶市风貌街、民间斗茶活动遗址天一井,已作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及习俗)文本内容之一,列入了保护范畴。下梅邹氏在历史上以经营武夷岩茶为主,与晋商常氏通力合作,使武夷岩茶通过万里征程,到达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在茶叶经营史上,下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影响,对推动武夷山地区的茶叶贸易起过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武夷岩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
武夷岩茶大红袍百科
大红袍百科
到底什么让武夷岩茶豪横如此? 很多茶客都迷恋武夷岩茶,氤氯之中,浓郁的花香随着水汽弥散开来,热热的一口入喉,便进入了岩骨花香的美妙世界。 试问一个人爱岩茶成
大红袍
三坑两涧肉桂
核心正岩肉桂
水仙茶
武夷名枞
品种茶